人們喜歡用中草藥來養(yǎng)生保健,有人覺得“五味”俱全治數(shù)病,又擔心它“是藥三分毒”;喜歡它的“天然之性”,討厭它的不良口感。藥膳并不神秘,就在我們的餐桌。了解藥膳,先揭開“藥食同源”這一面紗。許多食物與藥物之間并沒有絕對的分界線,作為藥和食物同樣具有“四性五味”,是古人在尋找食物中不斷發(fā)現(xiàn)總結出來,即食物可以治病,藥物也可食用,區(qū)別在于其用法用量及煉制加工的不同。
食療強調口感的,就要以鮮品為佳。如果有著涼引起咳嗽或貪吃生冷引起肚子輕微脹滿,就用新鮮的紫蘇嫩葉搗碎,等飯煮至差不多熟加紫蘇拌入,燜煮片刻,香噴噴的紫蘇飯讓人一點都不覺得是在吃中藥,且很開胃!
紫蘇葉解表散寒,行氣和胃,解魚蟹毒,用于感冒風寒,表癥兼有氣滯;止嘔、安胎。遇到孕婦納差嘔心,用紫蘇來做瘦肉湯也是不錯的選擇,加入生姜,對于風寒感冒而無汗者有一定的發(fā)汗作用。它還是一種在中國南方地區(qū)廣為使用的美味調味品,常用葉子來做菜、與魚、螺、貝殼、螃蟹搭配,以解腥解魚蟹毒、祛寒和胃。
上面談到紫蘇是用來治療風寒感冒之咳嗽胸悶的良藥,那么有沒有一種是用于風熱咳嗽又方便采用的呢?那就是小時候為蠶采摘的桑葉,它不僅是家蠶喜歡的食物,也是常用的藥材,用于風熱感冒,肺熱燥咳,頭暈頭痛,老眼昏花。桑葉與菊花是清肝明目的絕配,飯館有用桑葉做成佳肴,就是混入面粉或米槳成皮做成餃子等早點,以采其嫩葉為佳。
提起桑葉,很多人偏愛同出一處的桑葚子,物質貧乏的過去,可隨時采摘,給孩子解解饞。桑葚子可用于肝腎陰虛證,津傷口渴、消渴及腸燥便秘等,有的人喜歡用來做桑葚酒,可補肝腎且烏發(fā)。
人們也喜歡用新鮮魚腥草作菜肴,用于清熱解毒,消癰排膿,利尿通淋,多用于肺癰。但桑葉和魚腥草都是性寒的,風熱性的不宜使用。
有菜有點心了,感覺差一味湯,清補涼里有能滋補肝腎的枸杞子,枸杞嫩葉可作為枸杞芽茶用來泡茶,輔助降壓和保肝。
如果遇到天灸日,體虛易感的人,除了到正規(guī)醫(yī)院貼上藥膏外,伴有虛寒性血虛痛經(jīng)者,可用艾葉紅糖水和艾葉阿膠粥。腸胃消化正常的可以用上艾葉糍粑,它是客家婦女坐月子必吃的點心,還可治防感冒。晚上睡前還可以用艾葉和生姜泡腳,適合于受涼、風寒咳嗽且有助于睡眠。但艾葉有小毒,不宜多用。
如果上面的湯不適合您的體質,那就來一碗健脾養(yǎng)胃的蓮藕豬骨(豬手)湯,蓮藕能益氣、健脾、開胃、清熱生津。睡眠不好的可以改用蓮子,它益氣健脾止瀉,可用于脾虛泄瀉。作為食療佳品,蓮子、紅豆、薏苡仁、淮山等做成的多寶粥,為補血養(yǎng)顏,健脾補氣的滋補之品。注意氣滯者不宜使用。
最后,歇一歇,喝杯茶吧,取蓮子芯3克泡茶,祛心火,注意其性寒,不宜過量。
藥膳在各地方各民族有其適合本土的習慣用藥,選擇時根據(jù)自身體質結合中醫(yī)辨證,在醫(yī)師或藥師的指導下把握其用法用量,才能發(fā)揮其最佳的用藥價值。注意不宜長期大量攝入或亂用,如陰虛者不宜用甘溫的龍眼,易引起內熱等“上火”癥狀;八角、花椒、胡椒、肉桂等不適宜陰虛火旺或風熱感冒者。
今年春節(jié),讓大家恐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,中醫(yī)來講是有分溫疫和寒疫,因氣候和地理位置等特點,在疫區(qū)大多病人表現(xiàn)為寒濕。溫疫以發(fā)熱重惡寒輕,可以考慮連花清瘟膠囊;而寒疫是惡寒重發(fā)熱輕,誤用連花清瘟膠囊或雙黃連口服液是“雪上加霜”。大家抱著預防心理,盲目搶購含大量寒涼藥的連花清瘟膠囊和雙黃連口服液,是不合理的。假如中藥材人人適合,前面提到的紫蘇、桑葉、魚腥草又何必強調分寒熱使用呢?
《黃帝內經(jīng)》講: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”,在這次疫情里,希望大家理智對待,室內通風,飲食起居有規(guī)律,加強鍛煉身體以增加對外邪的抵抗力。體虛易感建議宅在家,可在中醫(yī)藥專業(yè)人士指導下,以生脈飲與玉屏風加減來做藥膳,在適合自身體質和用量恰當?shù)那闆r下,不會造成其他副作用,是保健防病的最佳選擇。(藥劑科 朱喜妹)
從餐桌上的藥膳談起
發(fā)布日期:2020-03-14